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九大任务、十大重点领域和五项重大工程。在九大任务中穿插了五大重点工程。五大重点工程的设立意义在于对整个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起到引领作用。
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
【工程内容】
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制定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连选、考核、管理的标准和程序。
【工程目标】
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意义解读】
一直以来,中国制造业往往依靠规模取胜,虽然规模已经很大,但是很多企业从事的业务都是委托加工,虽然号称是世界工厂,利润率实际上很低。所以要转型升级,要通过创新在全球制造业分工中扮演全新角色。为此,《中国制造2025提出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同时,针对难以避免的市场无序竞争,需要在国家层面体现顶层设计,整合资源,凝聚各方力量,用新的机制、新的模式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引导示范企业加大力度创新发展。
以往,同行业内的不同企业在市场上是互相竞争的关系,某个企业有了创新之后,就申请专利、申请标准,将其保护起来,避免其他企业模仿。所以,“标准化”对“创新”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制约。而在德国“工业4.0”体系中,“研发+行业支持+标准化=创新”的方程式,令许多业界人士颇为震惊。
在传统制造业时代,标准决定着产品、决定着市场取向。所以,随着越来越多高新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企业将专利和知识产权申报为标准成为了获取最大经济利益的最佳途径。标准成为专利技术、知识产权的最高体现形式,制造业的经济利益越来越多地取决于标准,渐渐地,标准也越来越多地蒙上了垄断色彩。正因为如此,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创新,无视信息时代客户需求的差异化,不再符合新的互联网思维和未来的制造业思维。
当然,如果只有创新而没有跟进的标准化,那么创新成果就很难转化为经济效益。但是,如果过度强调标准化,则容易形成垄断化的管理体系,从而扼杀创新。那么,如何处理“创新”与标准”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优化创新模式呢?德国“工业4.0”体系其实给出了一个答案—行业整体层面的合作创新。
“工业4.0”在分散的价值网络上实现横向融合,并进行实时管理。从用户下订单开始,直到产品交付物流,贯通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与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和生产能耗管理等信息系统,帮助工厂实现产品的短期上市更高的生产灵活性和资产利用率、更低的成本和更可控的风险。这样,首先,用户参与“研发互动”,提供更多的创新思路。其次,智能工厂通过互联网接受个性化定制产品的生产订单,通过 Facebook、微博等社交媒体工具征集合作生产设备或合作伙伴、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制成品交货之后,系统自动通过网上支付进行销售结算,形成跨领域的“行业支持”。最后,在技术成熟、产品定型之后才开始“标准化”工作。从而使制造业具备了更好的弹性和柔性,使标准化与多样化并存,形成了“研发+行业支持+标准化=创新”模式,保障了“大规模定制”等模式的实施,促成了既适应市场对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又具备大规模生产优势的目标的达成。
这种行业整体层面的合作创新,既保障了标准化,又化解了企业的单打独斗。《中国制造2025》提出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其目的也是引导行业整体层面上的创新。需要强调的是,未来是智能制造的时代,是“互联网+工业”的时代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需要有既有实践经验,又有产业研究经历;既具备机床、自动化等工业背景,又懂计算机软件、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跨界人才来引领。
文章节选自《中国制造2025解读》
TransInfo斯凯普斯是SAP制造业解决方案核心合作伙伴,SAP金牌实施商,专注上海/无锡/苏州/广州/深圳/东莞/成都等地SAP ERP软件SAP制造业ERP软件、 电子制造ERP、医药行业ERP、精细化工ERP、机械制造行业ERP实施服务。